当前位置:   首页->《读书随笔》->正文

读延平王户官杨英的《从征实录》

    读延平王户官杨英的《从征实录》

    一影印本的《从征实录》

    以前读日本人所写的郑成功传记,见他们引用杨英的《从征实录》,

    材料都是其他各书所未有的,很想找到这本书来看看。知道它有北京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影印本,便托在北京的友人去买。回信说已

    经没有存书了。后来向友人和图书馆去借,也不曾借到,因此当时始终

    未曾读到这本书。

    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读书就是这么随兴之所至,钻研一

    个问题,尽可能的将有关资料集中在一起看个痛快;兴致一过,便又束

    之高阁,再去涉猎别的课题。这几年很少再去注意郑氏的传记资料,因

    此,《从征实录》也早已被我置之脑后了。不料昨天逛书店,竟在中华

    书局的古籍部架上看到了这书,而且还不止一部,并且都是簇新的,大

    约是新近从什么仓库里发现的。

    买书就是这样有趣的事:可遇而不可求。十多年前那么上天下地刻

    意要找也找不到的一本书,十多年后,事过境迁,却不费工夫的遇到。

    好在价钱并不很贵,我随即毫不踌躇的买了一本回来。

    虽然对于郑成功的研究久已被抛置一边了,但是为了一偿十多年的

    宿愿,回来后我仍在灯下一口气将这本书翻阅了一遍。果然内容十分丰

    富,确是要研究郑成功的人不能不读的一本书。

    这部《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是民国二十年国立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的史料丛书之一,是根据原稿的影印本。这部手稿

    是当时从福建故家发现的,以前从未刊行,也未有人提起过,因此较早

    出版的关于郑氏传记的作者,都未见过这书。据朱希祖在本书影印本的

    序文上说:

    "此书出于福建故家所藏,前后霉烂,书题四字脱去,末亦有

    缺文。装成四册,邮寄北平时,称为《延平实录》。因录字原

    文尚隐约可辨,遂锡以此名。余观此书体例,不以延平一生事迹为

    始末,而以杨英从征目睹为标准故余改其题为从征实录,而冠

    以杨英二字。"

    杨英是郑成功麾下所设置的六官之一,称为户官,职掌粮秣簿籍之

    事,追随郑氏十余年。书中对于行军筹饷,人事建设各项,记载特详,

    而且材料都是录自各科案卷和书牍,是研究郑氏事迹不可少的原始史

    料。其中记载郑氏与清廷使者议和的往返文书(关于与清人议和事,郑

    氏自谓系"清朝亦欲诒我乎,将计就计,权措粮饷,以裕兵食也"),

    和攻克台湾初期的困苦艰难情形,都是杨英亲身经历的见闻,为他书所

    未见者,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二实录有关台湾的记载

    郑成功在进兵台湾之前,还经过一个封锁台湾,不许沿海和外国船

    只与占据台湾的红夷通商往来的阶段。这是杨英的《从征实录》所留下

    来的珍贵史料之一。见明永历十一年六月项下所记:

    "藩驾驻思明州,台湾红夷酋长揆一,遣通事何廷斌,至思明

    启藩,年愿纳贡和港通商,并陈外国宝物,许之。因先年武洋船到

    彼,红夷每多留难,本藩遂刻示传令,各港湾并东西夷各国州府,

    不准到台湾通商,由是禁绝两年,船只不通,货物涌贵,夷多病疫。

    至是令廷斌求通,年输饷五千两,箭杆十万枝,硫磺千担,遂许通

    商。"

    这里所说的"藩",就是指郑成功,这是杨英对郑氏的尊称。因为

    郑氏封延平郡王,诏许设立六部,自委职官,所以称为藩主,俨然是一

    个自立门户的小朝廷。何廷斌后来献了一幅台湾地图给郑成功,这才使

    他明白台湾的土地如何辽阔沃肥,决定一有时机,就要将它收复。他在

    决定要征讨占据台湾的荷兰人时,就先同部下这么集议道:

    "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

    万,造船制器,吾民鳞集,所优为者。近为红夷所占据,城中夷伙,

    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

    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

    进兵台湾时机的成熟,则是由于有了内应。据魏源的《圣武纪》所

    载:

    "时荷兰二城,已置揆一王守之,与南洋吕宋占城诸国互市,

    渐成都会。适其主计之臣,负帑二十万,恐发觉无以偿,乃走投成

    功,请为兵向导。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

    这里所说的"荷兰二城",乃是指荷兰人在台湾所占据的二城,即

    赤嵌与安平镇。只是不知那个"主计之臣",是否就是献地图的何廷斌。

    不过在郑成功实行进兵台湾时,何廷斌则已经随军出发。这次出征不曾

    多带军粮,就是听了何廷斌的话。杨英记载这事道:

    "时官兵不多带行粮,因何廷斌称数日到台湾,粮米不竭,至

    是阻风乏粮。"

    后来郑成功在鹿耳门登陆,攻下了赤嵌城,揆一派使者来议和,郑

    氏后来向他招降。这几次任通译的都是何廷斌,可知他早已为郑氏所用

    了。

    三实录记郑氏开辟台湾的艰苦

    《从征实录》记郑氏开辟台湾初期的艰苦,尤其是粮食匮乏,部众

    越趄不前情形,都是其他书上所未载的。杨英身为户官,负责军需,所

    以对于这方面的一切知之特详,这正是杨氏《从征实录》的可贵处。

    郑氏进取台湾之初,据本书所载,在永历十五年正月,曾召集诸将

    密议云:

    "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

    万,造船制器,吾民鳞集,所优为者。近为红夷占据,城中夷伙,

    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

    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时众俱不

    敢违,然颇有难色。"

    可知在集议时已经有人暗中反对,因此在正式出发时,更有人逃亡,

    原书第一四九页云:

    "三月初十日,藩驾驻料罗,候风顺开驾。时官兵多以过洋为

    难,思逃者多,随委英兵镇陈瑞搜获捉解。"

    接着,在出征途中和抵达台湾之后,都发生了缺粮的恐慌。这是预

    计在台湾登陆以后就可以就地征收粮饷,不料当时台湾竟是少产米谷

    的,同时留守思明州金门的部将,为了反对郑氏进攻台湾,竟至扣留粮

    船不发,使得在台湾的郑氏军队几乎有绝粮之虞。杨氏记当时情形云:

    "七月,藩驾驻承天府,户官运粮船不至,官兵乏粮,每乡斗

    价至四、五钱不等,令民间输纳杂子蕃薯发给兵粮。"

    "八月,藩驾驻承天府,户官运粮船犹不至,官兵至食木子充

    饥,且忧脱巾之变,遣杨府尹同户都率杨英经鹿耳门,守候粮船,

    并官私船有东来者尽行买籴给兵。时粮米不给,官兵日只二餐,多

    有病没,兵心嗷嗷。"

    据另一书《海上见闻录》(阮蠊■锡著,也是郑氏部下)所载:永

    历十六年正月,郑氏下令将家眷搬到台湾,留守思明金门之"郑泰洪旭

    黄廷等皆不欲行,于是不发一船至台湾,而差船来调监纪洪初辟等十人

    分管番社,皆留住不往,岛上信息隔绝。"这种后方违令不肯合作的事

    件,不仅使得当时占领台湾的郑氏大军发生缺粮现象,而且也使得郑氏

    本人心里非常愤慨。幸亏赶紧下令指导土人开垦耕种,颁发耕牛犁耙等

    物,直到第一季收割有成,这才度过了难关。

上一页 《读书随笔》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