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至少算朋友了吧?
经历了身心俱疲的周末,时愿进公司时只有一个感叹:好累,为什么才周一?
她今天差点睡过头,来不及化妆,一出电梯便径直钻进了洗手间。镜子里的人顶着明显的黑眼圈,肤色发黄,下巴上爆了个红彤彤的痘,突兀又扎眼。
她食指轻轻压了压,疼得倒吸口凉气。她指腹轻抚右眼周,绝望地发现多了条细纹;而左眼尾的脂肪粒还在那,隐约冒出白头,和痘痘交相辉映。
啊,好烦,眼霜到底该用多少?
她慌不叠翻出气垫粉饼,手动调节气色;擡眸瞥见野生杂乱的眉羽,“啧”一声,纠结要不要跟风去纹超绝氧气绒眉。她突然看自己百般不顺眼,便怼脸自拍一张,发给方梨,忧心忡忡:【我怎么变丑了?需要做医美吗?】
容貌焦虑来得猝不及防,兀自给时愿新一周的开场添了层冰霜。
办公区安安静静,有项目的同事多半在客户那驻扎,没项目的则老老实实缩在屏幕前装忙。
时愿拖着步子,和几位难兄难姐视线交汇,默契地转向去了茶水间。
几天没见,几个人第一时间交流了找项目进展,宽慰别人“很快会找到”的同时,也默默安了心。大家捧着马克杯,靠速冲咖啡助兴,不知不觉聊起了周末趣闻。
轮到时愿时,她竟卡壳数秒。趣闻她在心里暗笑:跟人吵架算趣闻吗?
她闲扯几句,找机会退出了群聊。她回到工位,慢悠悠转动座椅,不由得追溯起上上次和人吵架是什么时候?
不记得了。
时愿常自诩为典型的“两面人”。
在亲人和熟友面前,她不爱藏掖真实情绪,有话明说,偶尔憋不住发疯,也不用担心吓到他们。
而对外人,她一贯礼貌温和,绝大多数时候都能控制好情绪。她不爱和人产生正面冲突,更宁愿默默在心中拉黑。表面云淡风轻,背地里尽情发泄:躲被窝骂骂咧咧,或发几条仅自己可见的吐槽朋友圈,再找个安静的地方吹吹风、发呆,自我疏解。
她之前每换一个项目,都要适应一批新同事。大家工作方式和立场不同,摩擦在所难免,却从不会发生如昨日那般激烈的争吵。
她恍然大悟,慢半拍地总结出对石砚初的正式观感:凡事绷太紧,对别人期望过高,跟他这种人做搭档会累死。
总而言之,不对路数。
方梨:【无聊时少照镜子,越看越丑。】
时愿:【被你猜中了,我现在真的很无聊。】
新项目毫无着落,而吴欢竟果断拒绝当下期播客嘉宾的邀请,自称“小小经历不足挂齿”。
时愿一时不知该去哪摇到合适人选,犯了难。刹那间,主业、副业和爱好都有了搁浅的迹象。
她不停翻阅系统每周一早定点发送的资源管理报告,对着0小时的客户时间和又下降了5%的利用率,着实笑不出来。
论坛已经有人预言公司正酝酿下一季度的裁员计划。高层将优先挑选利用率靠后的20%员工,结合上年度和过去两个季度的测评分,拟定裁员名单。
不少人跟帖追问:具体裁多少人?主要裁哪个产业和业务线?大致波及哪个级别的员工?
预言家信誓旦旦,说得有鼻子有眼:保守估计至少5%,全业务线都裁。不限级别,主挑服务年限长、年薪高的,也不排除趁势踢走那些天天在公司混日子,光拿钱不干活的小年轻们。
时愿自动代入,无端心慌,忙找相熟经理打探情况。一圈下来,收到的都是些老生常谈:手上筹备的项目都还没签合同,有好消息会立刻通知她。同时劝慰她放宽心:夏天本就是业务淡季,等进入第三季度,说不定形势会有所好转。
时愿听腻了模棱两可的话术,也受够了看不到头的冷板凳期,愁得决定找Seth聊聊。
「HiSeth,
最近工作和生活怎么样?
记得你上次说咨询是周期性行业,容易受到大经济体系的影响。目前据我了解,短时间内很难出现转机,反而有进入寒冬的趋势。
这两周我零星面了两三个项目,都没能被选中。其中一个我很感兴趣,也势在必得,却因缺乏相关经验被拒。」
写到这,时愿的手顿在键盘上,暂停了数十秒。
她和Seth的交流通常都是典型的三段论:近期工作心得总结—职场困惑—寻求建议,鲜少流露个人情绪,以免显得不够专业。
可她此刻迫切需要一个倾诉对象。
「但经验不都是从工作中累积而来吗?
这个项目要求根据现有模板,做出成本预算。告诉客户大概会花多少钱、具体花在哪些地方,以及可能会有的额外支出。说白了,无非是列一个漂亮的excel表,加总支出,添几个敏感性分析表。又不是蒙特卡洛模拟,更不需要分析当下政治局势对预算的影响,难度在哪?卡经验目的何在?
我不太明白,究竟是当初入职时选错了技能点?还是面试过程中表现得不如旁人?(我认识那个最终被选中的同事,并不觉得比他差在哪)
工作到现在,我从没有经历过接二连三的项目面试失败,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许我不受同事欢迎?
乱七八糟写了一堆,希望你一切顺心。
祝好,
Mia」
她点击发送键,长舒了口气,心血来潮般翻出和Seth的过往邮件,目光停留在最初那封。
当初学校职业规划中心负责人对他有一大段好评:学业成绩优异,为人靠谱,工作能力突出。同时附了一份详细简历。
一页A4纸囊括了他的专业和行业背景:帝国理工机械工程本硕,毕业后入职知名车企,担任机械设计工程师。主要承担机械系统工作:涵盖方案构思,系统设计,开发和校验。还包括创建三维模型,绘制工程图,零部件的全面设计。
时愿想起什么,又翻墙去领英了解他近几个月的动态—SethShi,说不定还是本家。依然是系统默认头像,密密麻麻的志愿者经历,而工作经历仍只有一条,并没其他更新。
她匆匆扫一眼,宛如和老朋友打了个招呼。
时愿有时候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真的很有意思。
她和Seth素未谋面,却能凭借学校一次无心插柳的牵线,在浮躁繁乱的当下保持有规律的邮件沟通。
一来一往间,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不断给这段虚拟关系添砖加瓦,缔结出一种无根无实、却难以替代的信任和亲切感。找机会吧,时愿暗想,下次去伦敦时或许可以约他出来喝杯咖啡。
半小时后,私人邮箱亮起一条未读通知。
「你好Mia,
希望找项目这件事没有毁了你生活中的好心情。
我也经历过类似情况。不太想以过来人自居(但肯定班味比你重),最近连担“导师”名号都有些心虚(贵校当时联系到我的时候,我也刚工作不满两年),干脆和你分享些心得体会吧。
工作的本质无非是通过劳动换取报酬,一种谋生手段。
对我来说,工作状态中的我只是其中一个人生角色,和本人个性、喜好关联不大。同理,角色在工作中收到的反馈、评价大多时候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没必要因此内耗,上升到自我怀疑。
我所在的工作环境中,大家表达观点时总下意识说“don’ttakeitpersonally”,翻译成中文差不多是“就事论事、不是针对你个人”?所以你要不要试着将工作和生活思维分割开来?
关于技能点,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我们很难当投机分子,准确把握市场风向的变动。
比如我之前所在的传统机械行业不景气,人才饱和。目前来说,智能制造、机器人看上去更有前景,却没人知道热度能维持多久。上次跟你说可以多关注热点,并不是跟风转岗;而是做好心理建设,应对可能出现的人才需求变动和行业寒冬。
至于你错失的项目,我能推测的大概原因一是预算紧,项目经理需要能立刻上手的人。所以从节约成本角度来看,你不是最佳人选?二是他心情不好,闭眼抓阄做了个决定?哈哈,乱说的。
祝生活愉快。
Seth」
时愿逐字通读,到末尾不禁笑出声。
她又读了一遍,只觉今日的Seth有点跳脱,难道他的严肃和正经也是人设需要?她指尖无意识敲击桌面,脑海中琢磨着他的话,唯独有一条不太赞成。
现在人们常嚷嚷要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可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几乎不可能。
时愿微信好友中超半数都是同事和客户,久而久之,成了变相的Teams。而她每上一个新项目便会多一个项目群,不能静音,得随时待命。忙的时候,大家压根不在乎她是否在休息或休假,只会一条条信息轰炸。
她收下这份真诚满满的宽慰,不打算继续和他探讨中英职场文化差异,只道了声谢。随即盯着Seth秒回的“笑哈哈”表情,会心一笑:和他聊这么久,至少算朋友了吧?
一旁的手机闷声震了震。
闫昱恒发来张图片,【Hello,你之前提到很喜欢的面包店是这家吗?】
时愿:【嗯!】
闫昱恒:【他们家品种好多,你最推荐哪几款?】
时愿张口就来,报菜名似的:【黑松露可颂,芒果巧克力三明治,黑芝麻拿破仑。】她打着字,突然有些馋,想着干脆待会去打包一份甜点,抚慰脆弱的心灵。
约莫五分钟后,闫昱恒拍了张托盘,配上“比耶”的手势:【是这几个吧?】
时愿:【咦?你现在在店里?】
闫昱恒:【对啊。你有想吃的没?我给你送去?你几点下班?】
时愿瞥一眼时间,【要么你在店里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