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大隐 正文 第18章 熏风

所属书籍: 大隐

    第18章018.熏风

    茶社不大,打斗起来局促得很,对方四人皆是细作,脑子灵光,但身手一般,除了推案几扔茶具,拳脚功夫没什么章法。

    长松和景策很快擒住这几个,将其五花大绑压到李佑城跟前过审。

    长松啐了一口,骂道:“就这点本事,还敢当奸细,真是丢俺大顺兵的脸!”

    李佑城斜了长松一眼,叹口气道:“不是说了,勿要随地啐痰!坏了喝茶的气氛。”

    许清如云里雾里,见景策去给店家赔礼道歉,放了银子,嘱咐了几句,他们便纷纷涌出门外,又顺手将门掩好。

    这下子,屋内只剩“自己人”了,李佑城接着悠哉喝茶。

    景策指了指跪在眼前的四个人,道:“这俩我眼熟,是张阔的不良人,孙二、老田,另两个是崔都尉的眼线。”

    李佑城抿了口茶,嘴角向上弯了弯:“不容易啊,这么远的路,竟然没跟丢,看来对这条线路早已驾轻就熟了。”

    那几人不敢吱声,就怕哪句说错,耽误主子大事。可惜刀抵在脖颈,要想活命就得如实交代,他们心里清楚,李佑城在军营素来做事果断决绝,若真的没说到点子上,得罪了这位爷,吃不了兜着走。

    “滇国边防甚严,从大顺爬过去一只蚂蚁都会被碾死,你们几个是怎么糊弄过来的?”李佑城边说,边将切好的皮薄酥脆的油饼夹到许清如的碟子里。

    清如虽有点害怕,见了好吃的却毫不含糊,夹起来咬上一小口,普洱茶厚重的涩味裹挟着油饼的咸香,有种久违的踏实感,她忽然想到,这种口感很像长安的胡饼羊汤。

    那几人闭口不言,低头你看我我看你,长松生气,用拳头一个一个点着几人的脑袋瓜。

    终于有人疼得沉不住气了,最先说话的是崔都尉的一个眼线,年纪不大,十五六岁的样子,怯怯道:“李校尉最是体恤下属,还请您饶了小的们吧!再说您是崔都尉的侄子,有这层关系在,都尉也不会害您呀,小的们过来,是奉都尉之命暗中护您,为您一行人安全着想。”

    “嗯,有道理。小小年纪如此唇舌,叔父没少教你。”李佑城看了看他呈上来的通关文牒,道:“如此短的时间,文牒竟签了下来,去年滇国新颁诏令,如无特例,明令禁止有大顺军籍的人入滇,崔都尉是怎么手眼通天的?”

    这两人硬着头皮不回话,无论怎么问,只说不知缘由。

    李佑城让长松将文牒烧了,他们这才着了急,若没有文牒,那估计这辈子也别想回去了,于是忙磕头认罪,说是王宫的大祭司一直与崔都尉有往来,是她负责办的。

    李佑城看向另几个,问:“张校尉的人呢,也得有个说辞吧,不说也行,我可以等,但长松的刀可等不了。”

    那两人见形势不好,加之雇佣兵本就为财接活,为了保命,也老实交代了。这回倒不是与什么大祭司有关,而是这两人本就是滇国人,所以出行倒也方便,沿途路线也熟知,给张阔办事不是第一次了。

    李佑城将茶盏里的普洱茶一次饮尽,用拇指抹掉嘴角的一滴茶汤,对那两人笑了笑,又似自言自语道:“张校尉这是何必,追我追的这么紧。这世上的人,怎么都拿着我不放?他既然如此防备,定不安好心。你们没必要为他辩驳,且这谎扯得有点远了。”

    他忽然从腰间抽出那柄锋利短刀,以迅雷之势起身,割断其中一人的颈处衣衫,霎时间,麻衣的衣领散落开,半覆的锁骨处一朵血色莺粟刺青若隐若现。

    长松惊道:“果然这厮大有来头!原来是神花教的人!”

    那人被缚了手脚,无法动弹,加之身份暴露,龇牙咧嘴,怒目而视。

    “张校尉的人竟然和神花教有联系?”清如也慌忙起身,几步躲到李佑城身后,神花教对她来说,梦魇一般。

    李佑城挡在她身前,怕她过于忧惧,又将短刀回鞘,把她稍稍拉近一点。

    军营有内鬼,就像躯体生蛆,若不根除,总有一天会糜烂成泥。可眼下若是杀了这两人,不仅打草惊蛇,且在白崖城内大动干戈,于他们的处境十分不利。

    李佑城好不容易引蛇出洞,若是不趁机利诱一番,这一路的劳心费神怕是白搭了。

    他给景策使了个眼神,景策会意,将藏于袖中的药盒拿出,取了两粒红色药丸强塞进那两人口中。

    二人挣扎着吞咽下去。

    “我有一个法子。”李佑城饶有兴致,道:“前面就是王宫了,我等的目的地就在那里,可能不能顺利进宫,以及找个靠谱的宫人带路,就看二位的本事了。”

    那俩人听了,先是一愣,又疯狂摇头:“小的们从来没有进过宫,更别提认识什么宫人了!”

    “哦?那就难办了。”李佑城背过手去,示意景策、长松准备启程,“这药两个时辰后发作,灼烧五脏,腐蚀肢体,人死成灰,怕是连收尸的人都等不到了。”

    一行人遂打发了崔都尉的人,神花教的两人还是缄口不言,于是李佑城出了门要走,二人这才招了,浑身冒汗,说可以一试。

    ***

    滇国王宫又叫太和宫,取“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为和”的天地和谐之意,布局构造仿大顺宫城。

    大门近在眼前,擡头望去,城楼上挂满红灯笼,随风摇曳不停,高大的白色墙体在日辉中神圣矗立,三面城门依次排开,厚实桦木,黑色重漆,金铜门钉,纵横各九路。

    许清如仰观城楼,白石金瓦,高不可攀,这气度一点都不输长安皇宫的城墙。

    为了保命,孙二、老田也算尽心尽力,直接去了城墙尽头的偏门,禀明来意,让宫人通传。

    那宫人白了他们一眼,趾高气扬,说今日朝会后,滇王偶感不适,在内廷歇息了。大王子与妻妾住在宫外,久不理政;二王子正与准王妃学习政事宫规,也不得闲。

    况且,这一伙人中原打扮,一身子商贾之气,来势汹汹,不像贵客,倒像找茬儿的,谁会不长眼去通传?

    孙二灰溜溜出来,哭丧着脸道:“李校尉,不是小的们不尽心,只是今日咱们点背,王宫闭门谢客啊!”

    李佑城点头明了,“也罢,那我等回去便是。”

    “诶,李校尉!”老田忙下跪乞求道:“校尉开恩,请您宽宥,赏小的们解药吧!”

    李佑城笑了笑,道:“真是不巧,你可知王宫里有座宝龙寺,崔都尉前几年曾与寺里惟贤方丈打过交道,惟贤方丈素日不管琐事,一并交给住持打理,只潜心制药烹茶,你二人方才用的销魂散就是方丈所制,是当年他赠与崔都尉的。如此一来,解药只能去那里求了。”

    “李佑城,你……”老田气得猛咳几声,颤颤巍巍起身,被孙二一把扶住,他早就听闻李佑城心思诡秘,如今算是切实领教了。

    好在孙二是个聪明的,明白今日无论如何也得带这拨人入宫,否则便是一死。于是他再去禀报,请求宫人去找内廷的徐尚宫,说自己是徐尚宫外甥,已去过信了,他们此次到来,徐尚宫是知道的。

    果然,那宫人一听徐尚宫的名号,赶紧捂了捂嘴巴,表情也立马恭谦,回了礼,就去通传了。

    流光易碎,世事蹉跎。

    许清如怎么也没想到,原本可以风风光光,荣耀无限嫁入的滇国王宫,初次见面,自己的处境会是这般卑微渺小,茍延残喘。

    她是大顺皇帝亲封的昭安公主,是那个致力于大顺与滇国未来友好的桥梁,哪怕再不堪,说成是大顺为求边境安定而牺牲掉的和亲工具,那也是载入史册,千古留名的人。

    再不济,于她自身而言,只是一介女流,想嫁个夫婿,不至于孤身终老而已。

    可这些念想,都是奢侈。

    她心里百感交集,多是悲伤感怀的情愫,道不出来,却心中愤懑。

    她默默跟在李佑城身后,顾不上身边速速掠过的楼宇草木,桥廊宫阙,也不知走了多久,才停在一处大殿前。

    殿门上高悬一副牌匾,写着:“崇华殿。”

    徐尚宫是个身形削薄的内廷女官,年逾不惑,脸上敷了白粉,额心描了花钿,看上去似古时画中人。她一路无言,只多看李佑城两眼的时候,脸上现出些光彩,其余时刻便侧耳听着孙二胡诌。

    说是胡诌,其实是李佑城事先教给他的,他说的好赖与否,则决定李佑城给不给他们求解药。

    清如细听那说辞,确实缜密无缝。

    大顺和亲昭安公主在出嫁途中遭遇不测,侍女仆jsg从非死即伤,公主得天命护佑,被仅剩的送亲将士护送至滇国,幸得滇王垂怜厚爱,教以礼仪,不日后成婚。可公主贴身侍女于慌乱中侥幸存活下来,又被滇地边防军救护,所幸至此,现拿滇王御赐的证物——白孔雀玉佩求见王子公主,望与公主相认,至死不渝。

    徐尚宫还算通达,恭敬捧着玉佩看了又看,又将它还给清如,叹道:“确实是滇王御赐,尔等遇此劫难,还能平安至此,着实不易。”指了指崇华殿,道:“我已差人禀明了二王子与王妃,尔等在此处等候便可。”

    许清如收好玉佩,看了眼李佑城,他目光淡然,仿若这午后的阵阵熏风,有的是闲情逸致。

    可不像自己,心如擂鼓,怕一会见到那位未曾谋面的“王妃”,不知如何应对。

    正这么想着,崇华殿内一阵骚动,紧接着宫人女侍分两队依次从殿门涌出,前面的宫人执羽扇,挑熏香,后面有几个宫人搬出象牙镶金的胡榻,铺了紫缎银丝羽垫。

    等宫人们列队侍奉周全,里面的主人便要出场了。

    清如的心跳得更加厉害,呼吸变得粗重,好在,李佑城凑近,趁着众人注目大殿的时候,轻轻抚住她的肩膀,呢喃道:“别怕,有我在。”

    清如闻到他身上送来的森郁香气,闭眼缓了缓,心里安定许多。

    先走出来的是滇国二王子,原本是清如未来的郎君。

    一身丝质龙纹白金薄锦衣,发髻被墨玉冠高高束之,他身形高挑,细薄,面若桃花,红白匀称,脸部轮廓精致骨感,那样子,文弱,娇矜,好一副我见犹怜的相貌。

    紧随其后的,就是二王子的王妃了。她纤手执绢扇,遮住大半张脸,只留两只眼睛窥视殿下众人。她头上金钗玉饰沉甸甸摇晃,仿佛稍不留意,就会掉下一支稀罕物来,身上的衣服也是丝绸重裹,色彩斑斓。

    清如琢磨,这王妃难道不嫌热吗?

    滇国的秋天和中原的夏末一般,冷风扑入闷热,弄得一身湿汗。

    众人纷纷行大礼,徐尚宫又将许清如一行人的来意重述一遍,二王子微微点头,又侧身问过王妃意见,轻笑一声,对着许清如,用冷沉的音色道:“汝胆子不小,敢冒充王妃侍女?汝可知,今日若说不清楚,别想活着出去?”

    众人眼神纷纷对准清如,那王妃的眼神则更加犀利,仿若下一刻便要剜了她。

    清如方才虽紧张出汗,可在这万劫不复之际,她突然涅槃,往前走了几步,站在二王子与王妃面前,吐字若兰:“奴婢斗胆,敢问王妃难道忘记妾了吗?怎么连脸都不敢露?”

    “大胆!”二王子倏然起身,手指着她喝道:“如此不恭不敬,还不去问斩。”

    也不知从哪里窜出几队王廷护卫,速速将前后左右围起来,剑戟矛头对准圈中人。

    清如失笑,看着眼前“夫婿”,真是悲从中来,举着白孔雀玉佩,继续问道:“请二王子、王妃恕罪,妾历尽艰辛至此,无非求一个安稳,还请王妃看清妾到底是谁。王妃难道不记得这枚玉佩了吗?滇王御赐的贵物,妾怎敢独吞?”

    那王妃终于有所动容,欠了欠身,但终究还是举着扇子坐下了。

    清如继续逼供:“王妃放心,妾已托滇地都督府崔都尉去信长安,禀明遇袭一事,大概十日后,圣上便可知晓此事,待到那时,大顺定会给王妃一个交代!”

    她冷冽的声音在大殿前回旋,如琉璃撞击洪钟,粉身碎骨。

    空气凝滞半晌,熏风放肆游弋。

    终于,许清如听见王妃微微叹息,稍后,默默将羽扇放下,露出青涩稚嫩的脸。

    落缨。

    清如认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