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三国董卓大传》->正文

第二卷 洛阳风云 第二章 大汉董青天

    第二天一早,董卓军士兵按照康鹏的吩咐,在河东卫家豪华奢侈的大宅门前搭起一座高台,高台上竖有六个大字——公捕公判大会。昨天下午董卓军就已经通传周围五乡十里的百姓,要他们中间那些与河东卫家有冤,有仇的,和被河东卫家欺压的人今天到这里来,大汉朝董丞相董青天要为他们申冤作主。此刻,周围闻信赶来的百姓已经将高台围得水泄不通,拥挤到连根针都插不进去的地步。

    很多人是昨天晚上就河东卫家大门外等着喊冤或者是看热闹的,他们亲眼看到平时横行霸道、骄横跋扈的河东卫家被一支更加横行霸道、骄横跋扈的军队包围,卫家满门不分男女老少、尊卑贵贱的人全部拖出大门,不管是出声求饶的还是发言威胁的卫家人都被那支军队先揍个鼻青脸肿,然后捆得结结实实绑在门外大树上。卫家的家产也被那支军队全部搬出来,搁在门外。到了半夜,卫家的几个女眷又被几个醉醺醺的士兵拖到黑暗处……

    联军诸侯全部坐在高台上,董丞相董青天说了,要他们见识一下人民的力量,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欺负老百姓。卫家的人也从树上解下来了,出去几个吓死的和咬舌头的,全部被押到高台前面对百姓跪下,每人背后还被插上几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土豪劣绅、狗腿子、卫霸天、人民公敌和汉奸、右派、资产阶级份子(呵呵,抱歉,弄错时空了)之类的字。

    康鹏昨晚上好不容易说服李儒和贾诩同意自己举办这个公捕公判大会,开始李儒和贾诩坚决反对康鹏的主张,劝说康鹏要想取天下,必须尽收士子之心,这河东卫家是士族大家,卫仲道更是士林新秀,天下闻名的大才子,得罪了他们,士林的笔和舌头是可以杀人的。可康鹏听到那个短命鬼的名字就火冒三丈,一想到蔡大美人的头筹将来要被那个短命鬼先采去,康鹏就恨得牙痒。康鹏借口取天下必须尽收民心,不能为了几个腐儒土豪而不顾黎民百姓的死活,坚决要把卫家满门杀光,为百姓申冤,与李儒和贾诩僵持不下。最后双方各让一步,李儒和贾诩同意康鹏审判卫家的罪行,可以杀几个恶奴为百姓出气,但卫家的士人不许康鹏动。康鹏为了不让他们下不来台,也妥协了。

    今天早上,康鹏特意叫秀儿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穿上朝廷官服,在大群侍卫簇拥下,穿过台下人群走向高台。走过人群的时候,让康鹏最担心的事发生了——“妈妈,鬼!鬼!我怕!”几个小孩子被康鹏那张‘温柔’的脸吓哭了。高台上的诸侯故作严肃,董卓军将士目不斜视,可脸上扭曲的肌肉还是暴露了他们的内心真实感受。这一切,都落到视力很好的康鹏眼里。

    康鹏心里在流泪——脸上强作笑颜的把离他最近的一个小孩子抱起来,“小弟弟,叫什么名字呀?叔叔不是鬼,叔叔是好人。”谁知那个小孩竟然大叫一声:“鬼!”就吓昏了。见此情景,众人再也忍不住了,台上台下笑得前仰后合。

    康鹏狼狈不堪,赶紧吩咐侍卫找郎中治那小孩,然后用袖子蒙着脸逃命似的跑上台,留下笑成一片的百姓。后来,康鹏这个经历,成了他几个老婆取笑他的把柄。也成了洛水附近农家吓唬小孩最好的话头,每当有小孩子夜哭不止时,大人总要说:“再哭,再哭董丞相就要来我们家了。”小孩子就立即乖了,总之这个方法百试百灵,屡试不爽。还留下几句歇后语,董丞相抱孩子——好心办坏事,董丞相装鬼——不用等晚上之类,种种不一而足。

    康鹏一边在心里诅咒董老大的老娘给董老大生成这样,一边与台上诸侯见礼,还要忍受诸侯那想笑不敢笑的模样。客套完了,康鹏就走到高台前沿,扯开董老大特有的破锣嗓子大声道:“各位父老乡亲,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就是大汉丞相董卓。”

    台下鸦雀无声,小孩子拼命往母亲怀里钻,大姑娘都用手蒙着眼睛,男人稍微好点,只是腿在发抖。

    见此情景,康鹏努力坚持不让自己哭出来,继续说道:“昨天,本相远征得胜而回,发现这卫家在洛水横行霸道,鱼肉乡民,本相顿时义愤填膺,不顾征战劳苦,将这卫家拿下,今天又召开这个公捕公判大会,让各位父老乡亲审判这个卫家。”

    这回台下百姓总算有点反应,有人叫好,还有人拍了几下巴掌,让康鹏勉强找回点信心。

    “把卫家的户主押上来。”随着康鹏一声令下,卫家大老爷——一个白胡子老头被董卓军士兵提溜上高台。

    康鹏有仇富心理,对这个为富不仁的土豪恶狠狠的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老头战战兢兢的答道:“回丞相,小人名叫卫进,我大哥叫卫品,是竹亭四友之一,二哥卫无牙,是梅林……”

    “够了!”康鹏粗暴的打断卫进的话,脸上的表情又吓得台下发出一片惊叫,“本相是问你的名字,没问你大哥大嫂。”

    “是,是,小人糊涂。”卫进点头哈腰的答道。昨天可把卫进吓坏了,开始他听说有人竟敢殴打自己看守农田的家丁,就气呼呼的让小儿子带上三两百人去把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宰了,杀一儆百,谁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不知天高地厚,自己招惹的人竟然当朝丞相,世上第一杀人魔王,天下第一恶人,砍头如割草、杀人不眨眼、有活阎王之称的董卓,最疼爱的小儿子卫仲海身首异处不说,都吓出尿来的卫进已经顾不得心疼儿子,而是马上安排搬家,免得活阎王找上门来。谁知那个活阎王比自己还快,不等自己收拾停当,如狼似虎的西凉铁骑已经把自己家团团包围,冲进自己家就是又打又抢,几个小老婆和女儿也被这些天杀的兵痞糟蹋了……

    活阎王的话打断卫进的痛苦回忆,“卫进,本相问你,你既然是本地乡绅,为何欺压百姓?巧取豪夺残害良民?”

    卫进大喊冤枉,“冤枉啊,丞相,都是那些刁民诬告小人,小人可是奉公守法的良民!”在他看来,从农民手里买几亩地算不上什么,自己是给了钱的——虽然少了点,自己把佃农的女儿拉去卖了也没什么,谁叫那些穷鬼欠自己的钱?至于打死几个奴仆,谁叫他们是奴隶出身,按大汉律,不算犯法的。

    康鹏大怒,“你这个刁民,不打你扳子你是不会承认。来人啊,把这个刁民拖下去痛打八十大扳!”康鹏想起以前看的《包青天》,也想学学包龙图。

    两个精壮的士兵冲上来,拖着卫进就往下走,台下,放着按康鹏吩咐连夜赶造的刑具。卫进大喊,“丞相,丞相,我是孝廉,你不能打我。”

    康鹏那里理他,一连串脏话脱口而出,“去你妈的狗屁孝廉,给老子照打。”

    “慢着。”台上诸侯突然有一人站起来阻止道:“丞相,卫进是朝廷孝廉,就算他有罪,你不能对他用刑。”

    康鹏回头一看,竟然是袁绍,他说道:“大汉律,刑不上大夫。丞相,你无权打他。”

    康鹏傻眼了,他知道古代是有这么一条法律,可不知道汉朝就已经有了,还以为是唐宋传下来。康鹏求助的看看李儒和贾诩,他们点点头,表示有这么一条。康鹏左思右想,现在自己打着尊崇汉室的牌子来恢复董老大那糟糕到极点的名声,肯定不能公然违法,可现在怎么办呢?

    康鹏无可奈何,朝士兵招招手,让他们把卫进拖回来,“卫进,本相不打你,可这些你怎么解释?”康鹏拿起从卫进家搜出的帐簿,上面有李儒连夜审查得出的结果,康鹏一一翻着,“大汉中平元年六月,你用纹银一两买到良田七亩半,世上有这么便宜的良田?这是怎么回事?”

    卫进小心翼翼的答道:“禀丞相,那是因为卖地那家人死于黄巾乱贼之手,官府卖给小人的,所以便宜。”

    “什么官府卖的?分明是你们勾结贩卖官地。”康鹏鼻子差点气歪了,气呼呼的叫道:“把本地县令叫上来。”

    过了半天,不见有人答应,康鹏奇怪的问道:“是谁负责召集百姓人等的?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叫县令来?”

    一个裨将哆哆嗦嗦的说道:“回丞相,本地县令因为知道丞相你在本地生气,所以昨晚他上吊了。”

    康鹏哭笑不得,都怪董老大平时杀人杀出来的名气,这下可好,听说要董老大要找他麻烦,干脆上吊自杀了。“这种贪官,死了活该,把他的尸体拖去喂狗!”

    康鹏又指着卫家帐簿的另一处说道:“那条暂时放下。中平三年,卫进你因小故,无辜打死家奴俩人,事后仅赔了五贯钱给官府,这你又做何解释?”

    卫进还没回答,袁绍又站起来说道:“丞相,大汉律规定,家主杖死家奴,只需赔偿钱粮与官府,不用抵命。卫进这么做,也不算犯罪。”

    康鹏目瞪口呆,这古代还有这个破法律?可看到李儒和贾诩苦笑着点头,康鹏就知道,真有!这时候卫进见有人帮他说话,胆气也足了,“丞相,那帐簿上还有的,小人一一是按大汉法令行事,并无差错。丞相还要问吗?”

    康鹏气得哇哇大叫,但又束手无策,自己总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破坏汉朝法度吧?台上诸侯看到康鹏一筹莫展的模样,无不在心里出了口恶气,同时诸侯打定主意,不管董卓做什么,自己都要搬大汉法律来整治他。而李儒和贾诩却非常头疼,他们一个精于内政管理,一个擅长出谋划策,都对法令不是很熟悉,想帮董卓也帮不上。

    康鹏灵机一动,冲着台下喊道:“父老乡亲们,你们有谁和这卫家有冤?有谁被这卫家欺压过?上来指控他,本相替你们做主。”

    可台下百姓看到康鹏刚才被问得张口结舌,知道这个董青天不是太靠得住,别这卫家没告倒,将来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一时间,台下百姓一片安静。

    终于,康鹏昨天见过那老农站出来,“丞相,小老儿要告卫家,求丞相替小老儿做主。”

    康鹏大喜,“老人家,快上来。”

    “慢。”这次站起来的是曹操,曹操说道:“丞相,大汉律以民告官,依律要先鞭答二十,方可陈述。”

    康鹏头一晕,妈的,这么大年纪的人,挨二十鞭还不打死?“不能通融吗?”

    曹操微笑道:“回禀丞相,不能。”

    康鹏气得直跺脚,这时候,台下很远的地方突然有人说道:“丞相,依大汉律,的确不能通融,但可以赦免。还有这卫进,也可以用刑。”

    康鹏大喜过望,总算有懂什么狗屁汉律又帮自己说话的了,马上冲着那人喊道:“你上来说话。”

    人群艰难分出一条路,一个四十多岁的儒生飘飘然走过来。曹操看清他的相貌时,不禁大惊失色,脱口叫道:“陈宫!”

上一页 《三国董卓大传》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