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郑市的时候是早上,回到厂里,宋幼湘先去取了自己出差以来积压下来的信件。
这时候联络主要还是以信件为主的,不过是宋幼湘习惯了电话的便利,也有那个条件,才常用电话。
她出差这么久,收到的信件不少。
公函廖秘书已经挑走送到了办公室,剩下的都是私人的,宋幼湘看完同学们的来信,才注意到有封京市来的信。
魏闻东归校后,电话联系不方便,但可以通信。
开始魏闻东以为自己没话写,结果发现每次提笔,好多不能诉诸如口的话,笔下写起来,都更自如,写信的次数就多了起来。
他写得多,宋幼湘回得少。
主要是时间不充裕,有时候忙工作去,忘了回就能一直拖着,回也回得十分简略。
不过魏闻东乐此不彼,尤其是发现宋幼湘会把他的信好好收着以后。
这次的信写得不算长,信里主要讲了邵家兄弟的事。
告上去没多久后,法院的判决就下来了,魏闻东归还邵氏兄弟这些年在陈秀娟身上花费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用,邵氏兄弟被判拘留半年。
为什么只是拘留半年,是因为魏闻东方出具了和解书。
现在是严打期间,大罪从死小罪从重。
拐卖妇女是重罪,但邵氏兄弟这种拐带行为,却不那么好界定。
放在以前,可能就是双方调解,判个一两年,但现在她的话,很有可能会按最重的判。
魏闻东是恨他们,但并没有恨到叫他们去死的地步。
告他们,一是表明自己的立场,给邵家兄弟警告,二是把欠的钱全部清偿回去,魏闻东半点不想欠邵家兄弟半分。
不告不判,魏闻东绝不可能把钱算清还回去,因为邵家兄弟不会收。
一想到他们会说为妈妈花钱心甘情愿,魏闻东就恶心。
说起来,就是法院判下来,邵家兄弟都是不肯收这钱的,但他们有妻子,自然有人替他们收。
宋幼湘看到最后,轻叹了一口气。
做这些决定,对魏闻东来说也并不是容易的事,要拿捏住中间那个度,更是难。
追究得太过,以后陈秀娟知道,心里肯定要难受,而陈秀娟为邵家兄弟难受,魏闻东心里肯定更不好过。
都怪这邵家兄弟,一念之差,害惨了魏闻东兄妹三个。
他们倒是毫无顾忌欺瞒,享受母爱多年,魏闻东却连追究他们,都顾虑重重。
这场官司打得,不像是要他们为犯错付出代价,倒更像是为了强势把钱塞回去。
对邵家兄弟的惩罚,也就是判决下来前,惶惶不安的那阵时间。
拿出信纸,宋幼湘提笔回信。
把信寄出去,看了看时间,宋幼湘直接在邮电局往京市打了电话过去。
她这阵子挺忙的,就到深市打电话说了一下,告诉家里她在出差,后面就没怎么联系过。
电话是师母接的,“都挺好的,你别操心。”
魏闻东兄妹找到母亲,师母是为他们高兴的,母亲在世,当年又不是故意抛下他们,肯定是要找回来的。
虽然他们回来后没多久就搬了出去,但一条胡同住着,变化倒也不大。
“……多少还是有点隔阂,毕竟这么多年缺失不在身边,互相打开心结也需要时间。”听宋幼湘问起相处,师母叹了口气。
这种事旁人看着也帮不上什么忙,师母本就和魏闻东他们三个更亲近,怕陈秀娟多想,她也不太好多说。
宋幼湘就更不好插手啦。
反正是他们母子四个之间的事,不管磨合得怎么样,最终总会有个和谐相处的模式。
“人不错,柔弱贤惠。”师母说起陈秀娟,叹了口气。
同陈秀娟闲聊,就知道她是一个没有什么自己主意的人。
这不是说生活经济上的独立拿主意,是精神上。
陈秀娟可以肩担一家生计,家里地里一把抓,但大事上不知道怎么拿主意。
她最传统的,那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女性。
她们善良贤惠能吃苦,但因为没文化,眼界小,而没有自己的思想。
连基本的看报识字都不能,胆子又不算大,谈何回乡寻找子女,再加上邵家兄弟设置的人为困难,陈秀娟自然心生退意。
等到邵家兄弟骗她魏家一家老小都没了,她伤心难过,但也慢慢“接受现实”。
当然,更重要的是陈秀娟的失心疯,这点也很重要。
她除了是个柔弱妇人,还是个病人。
得互相多多理解才行。
宋幼湘大概知道情况后,也没有深问下去,只知道陈秀娟回到京市就把家里上下打理妥贴,把魏林川和魏棠的生活打理得周周到到。
按着这样发展,母子几个不会如寻常般亲近,但应该也能好好相处。
宋幼湘不知道的是,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陈秀娟根本没有办法融入进去到这个家里去。
因为只是一个魏棠,就家里家外,能让陈秀娟没有半点插手的地方。
更何况魏闻东和魏林川都是自小当爹当妈,十分能干。
还是师母拦着魏闻东几个,不许他们把陈秀娟供起来,而是让陈秀娟慢慢理事,感觉自己有存在价值才算好一点。
用师母的话来说,陈秀娟缺失了这么多年,能弥补一点是一点。
这次通话,师母也没有追问宋幼湘结婚的事儿。
多了个陈秀娟,宋幼湘什么想法不知道,师母却是暂时放下了催婚的念头。
虽然知道魏闻东不糊涂,但还是再看看。
“幼湘,你帮我问问小舒同志,她对沪生,还有没有念头。”临到要挂电话,师母突然问了一句。
宋幼湘微微扬眉,师母一向不掺和小辈做了决定的事的。
去年冬天,师母又参加了几场葬礼,都是些曾经一起吃过苦受过难的老朋友,老同事。
虽是回了城,日子好过了些,但人却是慢慢都撑不住了。
师母越发觉得世事无常,“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我是想叫沪生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