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一纸千金 正文 第五十八章

所属书籍: 一纸千金

    第五十八章

    上了车,林林才发现姜艳玲坐她旁边。

    葛文婷劝过艳玲,以她目前的健康状况,不适合长途旅行。姜艳玲坚持要来。她说自己的病情已经稳定,社里的活动,她还是应该积极参加。文婷怕担责任,笑说艳玲姐,您都不是团员啦,过了三十五,自动退团。

    艳玲凛然,“不是团员,还不是党员么,团的活动,党员不能参加?”

    葛文婷没话了。

    排座位的时候,文婷本想把她跟吕薇放一块,可刚摆上去,吕薇不同意。姜艳玲的难伺候,她体会过,不想找那麻烦。考虑来考虑去,只好安排在李林林旁边。

    林林把行李放到架子上,空出手,微微朝艳玲点了点头。姜艳玲塞给林林两只橘子。

    林林道:“姜姐,胖了。”

    病体沉疴,巴不得胖点,林林故意喂好话。

    艳玲道:“是老了,肿了。”

    两个人都笑,气氛顿时轻松点。你一言,我一语,从前的那些个芥蒂,自然而然解开了。艳玲感慨,“真跟做梦似的,好像昨天,大家还坐在一桌吃饭。”

    林林晓得她指的是五编室那拨人,耿主任、陈总、熊总。一转眼,风云流散。

    林林道:“你现在什么都不用想,把病养好,就什么都有了。”姜艳玲道:“你说对了,我真是什么都不想,就想着当好编辑,过去老耿说,一个编辑,一辈子不过一百多本书,我老觉得还长,一辈子,早着呢,”吸一口气,“现在不这么觉得了,真是做一本,少一本,每本都得认真对待。”

    林林说:“那本《王朝的背影》,有深度。”

    姜艳玲得意地,“比‘不如烟’高了一个档次。”又说,“作者还在写,我要编不完,到时候你帮我看几本。”

    林林连忙说:“不是急的事,慢慢来。”

    车进高速,开得又快又稳。葛文婷为调节气氛,提议唱歌。众人一听,都撺掇志闯开嗓。志闯倒不嫌难为情,摆着架势,又要唱那首保留曲目《两只蝴蝶》。包茅道:“闯哥,换一首成不。”志闯道:“没问题。”改《月亮之上》了。一如既往的声嘶力竭,一如既往的五音不全,同事们哈哈大笑,目的达到了。跟着,发行部的“歌王”唱了一首《小小的太阳》。然后分部门,每个部门都派人来一首。

    最后,葛文婷冷不防,对准车头,“下面,有请司社为我们高歌一曲。”这可不在节目单上。司社千推万辞,包括吴冠在内的班子成员,还有他的贴身秘书王茂山,也都拱司社献艺。

    司社有心要唱,但一定要等众人擡得不行了,他才勉为其难站起来,底气十足道:“今天,是我们新一届团委的一次外地活动。我们的活动,就是为了丰富团员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团员们的觉悟,增强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开场白说完,“下面,我为大家演唱一首《驼铃》。”跟着,司社启玉唇开金口,是标准的美声唱法,“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

    林林听得恍惚,司空来中气十足的歌声,多少令人迷醉,过去,除了春节晚会,她很少听到这种歌。但眼下,司社唱的是一种气势,一种风格。他是一颗太阳,是一个残酷星球,所有的人都围着他转,他有这种能力。自司社来后,出版社变化太大了,他单凭一己之力,就把整个社玩得转起来了,老的退,新的上,热气腾腾,朝气蓬勃,他处理事情的抉择往往很大胆,大胆到多数人都觉得太危险,但他依然要那么决定,他拒绝规矩,可依然要求他人严守规矩——不管愿不愿意,只要你还在这个地方,你就得按照他的规则来。

    他不怕得罪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他是天生的一把手。

    司社唱完,吴冠也兴致也起来,献上一首《沂蒙山小调》。还算在调子上,但艺术水准,自然不能司社相提并论。吴冠却很满意,摇头晃脑,为的就是要衬托老大嘛。林林远远望着吴冠,忽然觉得他就是个猴,精明,也滑稽。

    歌唱了一路,便到冀州了。接下来的半天,参观、学习、座谈、宴请,社员们精神饱满,宾至如归。司社在辽州工作过,跟当前的市委关系也不错。大家在宾馆休息了一夜,翌日一早,车头一拐,直接往冀州远郊的风景区去。司社要上山。这山上有个庙,烟火极盛,庙里有个歪脖老母,据传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尊观音菩萨三十二化身,特别灵验。

    一行人过了山,直逼大殿,司社发话,共产党员不可能磕头,群众随意。戴琪是群众,她不管那么多,上前就磕三个响头,祈求老母保佑她女儿顺顺利利出国留学。牛姐也磕了,她希望有一套自己房子。

    还有王萌,她希望二胎来个儿子。

    林林挽着姜艳玲进大殿,艳玲虽是党员,但因病重,所以没人要求她守戒律。只见姜艳玲端端正正跪下,嘴里念念有词,半天不起。林林等得不耐烦,转头朝外看,多少民众把香举过头顶,三叩九拜,甚是虔诚。

    林林再一转头,发现艳玲不在了。她喊了一声,没人答应。低头看,却见艳玲瘫在蒲团上,一动不动。

    林林大喊,人都围了过来。有说要擡的,有说得背的,七哩当啷弄上车,有掐人中的,有喂速效救心丸的,弄了好一气,姜艳玲醒了,她摆摆手,说没事,低血糖。司社站在人群后头,一脸凝重。

    吴冠声嘶力竭:“去医院!”

    经检查,姜艳玲无大碍,只是过度疲劳,同事们小心伺候,天还没黑,车就开回来了。

    团委活动过后,姜艳玲又进入了漫长的休整期,可其他人不能休整。也没必要休整。大家干劲足着呢,尤其三分社,在刘桃根的率领下,跟打了鸡血似的。

    林林暗暗叫苦。

    果然,桃根比志闯还厉害十倍,他像个包工头,外出揽活儿,一旦拿下来,就派给下面人做,在桃根的统领下,编辑不用思考,不用策划选题,不用搞原创,老老实实做好文字工作就行。他巧妙地运用怀柔策略,给点甜头,却让每个人的工作都极其饱和,用王萌的话说就是,“忙得连上淘宝的时间都没有”。

    过去,吴冠有个论调,“稿子是回家看的”,上班时间,多讨论,或者走出去,去书店,去见作者。现在,上班也是看稿子,办公室静悄悄地,回家,同样是看稿子。

    “保证书”的事,林林一直没想好怎么跟郑木谈,人家那么大一个作家,你动不动要求别人几年之内行为没瑕疵,像话吗。这是不信任。哪个大作者能这么合作。可是,郑木的稿子拿不下来,林林可能就没法完成任务量。任务量……任务量……出版业什么时候也变成以任务量考核,文化的积累,能光看量吗?质不达标,生产出来的照样是些文化垃圾……

    人在屋檐下,林林不得不低头,完成吧,看吧。

    她现在就是个校对,桃根给一本,她看,给两本,她也看,但等到给了第三本,《慈禧大传》,林林不愿意了。在她看来,这作者根本是不尊重历史,无论是史实、文风还是价值观,都存在严重问题,整本书的结构也不恰当。

    林林不得不找桃根。

    桃根正指挥发行往分社小库搬书,小推车拉得滋溜溜地。

    小库光线昏暗。林林神色凝重。桃根一看苗头不对,连忙打发发行员出去。

    “啥事啊。”桃根口气满是关切。

    “慈禧那稿子,不行。”

    桃根干笑笑。

    “史实谬误,文风油腻,价值观歪斜。”林林一口气罗列三项大罪。桃根笑不嗤嗤地,“这不由您这大编辑给改么。”林林顶回去,“有的稿子能改,有的稿子没法儿改,我是编辑,不是作者,我不能越俎代庖,”最后下结论,“这稿子得退。”

    “不用了?”

    “用不了。”林林态度坚决。

    “稿子呢。”桃根问。

    “一会拿给你。”

    几分钟,稿子交割清楚了。林林坐在工位上,遥望着桃根,他翻稿子动作很大,一页一页,跟扒皮抽筋似的,翻了一会儿,又伸手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打了一阵。林林知道,桃根很愤怒,可她依旧要坚持底线,不行就是不行,你找别人可以,残次品就不能从她李林林手上出来。

    没两天,桃根又把稿子递回来,“这个……李编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桃根不叫她林林,改称李编辑,“稿子,改了,结构大调,也给吴总看了,吴总的意思是,文风上可以包容一点,其实也就比《万历十五年》稍微俏皮了那么一点儿。”

    林林抱着两臂,反问:“吴总说的?”

    “是他的意思。”

    林林拿起电话,一键拨号,是吴冠接的。她开门见山,“吴总,《慈禧大传》您觉得可以出?”电话那头,吴冠哼哼哈哈,他惯于和稀泥。林林道:“稿子我审了,不达标,题目叫慈禧大传,不是戏说慈禧,这种胡编乱造的东西从我们手里出来,要砸社里招牌的。”

    吴冠道:“还需要编辑加工嘛,我先开会,回头说。”他要逃了。刘桃根站在旁边,脸色阴沉得要下雨。林林放下电话,与他对峙。她就不明白,桃根怎么会糊涂到这种地步,好歹也是西大毕业,眼瞎了吗?!

    桃根沉默片刻,正色道:“李编辑,业务层面的探讨,随时欢迎,但在咱们分社,谁都没有特权。”

    林林不含糊,“跟特权没关系,我只是认为稿子不合格,在我这里通不过。”

    原则问题,寸步不让。

    “你的任务量呢,”桃根抢白道,“打算怎么办?你得出活儿!给你稿子,是想让你跟上大家的进度。”说得好像她应该谢谢他似的。“马上季度考核了。”

    林林硬刚,“完不成我不拿奖金!”

    “你不拿,别人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于心何忍?你一个人不达标,不单单影响你个人,还会影响分社整体的任务完成,会影响每个编辑的奖金。王萌要养孩子,大川要租房子,戴老师要给孩子存出国留学的钱,更别说那些刚来的小编辑还要指着这点钱吃饭。说句真心话,我不想管任何人,我希望每个人编辑都能自觉自愿自主自力更生按时按量完成任务,按需分配天下大同,能行么。你觉得拘束,觉得没有自主权,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不光是我们这儿,到哪都有哪儿的规矩,不是我要管你,我只是代为履行社里赋予的职权,我不得不管不能不管,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咱们是一条船上的人穿一条裤子得绑在一起往前走,你的个人英雄主义,能不能暂时放一放!”

    可恶!这一顿长篇大论!他偷换概念!一个大帽子盖下来,她成个人英雄主义了。屁股决定脑袋,一点儿没错!

    林林不惧,“那也不能出烂稿子。”

    “你咖啡喝惯了,见到大蒜就说臭,问题是,就因为你的个人口味,大蒜就不是好东西了吗?它能杀菌、能煮菜,温中健胃、消食理气,群众喜闻乐见!”他刚编过保健书,说起来一套一套的。

    哼,邪门的比喻,拿大道理压她。根本鸡同鸭讲!

    林林摆手,示意有意见请保留。然后扭转座椅,背对桃根。

    刘桃根居高临下地,“你这样,系统上你退出来,行吧。”说完,扭头走了。很快,“慈禧”指派给了大川。李林林这儿,刘桃根还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分给她一本几乎赚不着什么钱的补贴书,并要求她一周之内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