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我妻薄情 正文 第585章 转折点

所属书籍: 我妻薄情

    《戏说夏史》

    随着祝灥年龄的增加,他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存在两个强大的敌手。

    一个是杨峤,他把持内阁二十年,党羽众多,难以动摇,一个是程丹若,他名义上的姨母,手握天子宝玺,干涉朝政,几无弱点。

    按照世宗祝棫的遗命,我们不能猜想,他打算让谢玄英辅佐少帝,协助天子夺回大权。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程丹若并不满足蜗居后宫,只做一个守卫天子的工具,而杨峤生病了。

    多尿、烦渴、暴瘦、足烂……中医的说法是“消渴症”,我们普遍认为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糖尿病。

    糖尿病不致命,却给杨峤的生活带去了极大不便。他视物困难,足难行走,情况严重时,十天半个月都没法进宫主持事务。

    如此一来,他在祝灥面前出现的次数就少了很多。

    这一点很重要。

    前文说过,祝灥脑子聪明,但不爱上学,与老师们关系很一般,平日经筵,唯有杨峤的课不敢缺席。

    现在杨峤病了,不能上课,谁还能制住他?他几乎一天到晚泡在西苑,像所有的逃学儿童,干什么都好,反正不干正事。

    他已经不是三岁小孩,小孩子玩哄叫活泼,青少年还是这德行,家长就该急了。

    田太后就是如此。

    祝灥小的时候,她溺爱孩子,要啥给啥,现在大了,儿子没点皇帝的样,她又忧心如焚,恨不得一道天雷劈下来,孩子立马开窍,搁现代,指不定就是买天价营养品的客户群体。

    但在古代,让孩子最快成熟的办法不是吃药,是结婚。

    也不知道婚姻算哪门子的灵丹妙药,总之天下大病“成亲就好了”,再不行,“当爹就好了”。

    田太后无比坚定地相信这个药方。

    于是,庆天十年,祝灥十三岁的时候,选秀提上了议程。

    一年选秀,半年考校,选好后培训个一年半载,十五岁正好结婚,安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根据史料记载,这回的选秀由田太后下旨,选定在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由司礼监负责,派出数百太监,甄选出数百名十二到十五岁的适龄女子,上京参加选拔。

    等到京城之后,再由礼部负责复选。

    消息一出,民间掀起了两股风潮:一部分是闪婚,没对象的赶紧拉郎,没订婚的立即订婚,订婚的立马结婚,还有一部分觉得机会来了,反而聘请老师,教家中姑娘读书女红,预备搏一场富贵。

    他们都不知道,此时,田太后已经有了心目中的皇后人选。

    她就是冯氏,名字不详,据说容貌出众,品德过人,小小年纪就有滴血为药,跪侍病母的好名声。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猜得到,她背后必定有人做推手。否则,一个久居深宅的小姑娘,怎么才能在古代传出这样好的名声?

    背后的真相,我猜得到,读者猜得到,想必田太后和程丹若也猜得到。

    可诡异的是,田太后还是看上了冯皇后,程丹若也无异议。

    有人说,程丹若不是不想,是没有办法阻止冯皇后入选,当时她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这纯粹放屁。

    想捧一个人上位很难,要把一个人搞下去可太容易了。

    程丹若连一个未进宫的小姑娘都搞不定,她早就被撅下位,还能握持宝玺这么多年?

    究竟为什么不动手,有几种可能:一是冯皇后真的贤良孝顺,品性盖过了幕后的威胁,二是她无足轻重,犯不着计较,三便是双方有交易,其实默许了。

    第一种太理想化,第二种考虑到冯皇后和昌平侯同姓,委实不似巧合,所以排除掉不可能,最后剩下的多半是真相。

    我想,在最初的时候,谢、冯两家存有默契,可后来发生的事,破坏了双方的合作。

    这个意外就是张友。

    张友出身贫寒,幸亏得了有钱岳父的资助才能考上进士。大概是少年时的贫穷让他深以为耻,此人能力出众,却非常贪财。

    他在世宗朝就贪腐多次,屡遭弹劾,可祝棫不闻不问,视若无睹。

    除了因为他能干,我想皇帝陛下应该也没少拿银子,不然怎么告都无动于衷,实在不合理。

    祝灥登基后,分钱的人少了,张友的财富迅速积累到可怕的程度。张家的下人出门都骑马坐轿,身穿绫罗,置办房舍,比起一些小地主亦不差什么。

    张家更是富贵泼天,冬天赏花宴,不是赏梅花,是拿炭火烧炕数月,烘开的满园子春日鲜花。到了夏天,又堆冰雪凉亭,一天费冰无数,人造空调避暑。

    而且,他比一般贪官聪明,自己享受,也没忘记让皇帝和太后享受。

    他派人从海里抓了大鱼蚌贝,运到京城给祝灥开水族馆。据说有一条巨鱼,背可载人,航行水上犹如神仙,令世人叹为观止。

    他还很会享受,什么百只螃蟹一碗面,上百只鱼头半碗汤,人参喂出鸡蛋揉面做点心,奇珍百巧,头头是道。

    这一下俘获了祝灥。

    他从小被杨、程二人管束,现在连亲妈都要娶个媳妇来管他,别提多烦了。乍然遇到这么一个识情识趣的大臣,怎能不亲近?

    再者,张友为人实在很有迷惑性,留美须,谈吐有礼,出手阔绰,太监宫女都乐意替他跑腿说好话。

    但最高明的,还是祝灥说,你做事很合朕心意,不入阁太可惜了。

    张友却回答,福祸相依,没有入阁也许是我能耐不足,但我也因此获得了亲近陛下的机会,这是比什么都要幸运的事,故而无须可惜什么,他很满足。

    马屁拍得多好,我要是祝灥,即便刚才只是口头一说,心里肯定也记下了。

    而张友完全不亏,他很清楚,此时的祝灥根本没有办法让他入阁,说两句好话既能让杨峤安心,又让祝灥记住了他的忠心,可谓一箭双雕。

    接下去,他只要耐心等待,就能得偿所愿。

    这一天很快就到了。

    庆天十二年,祝灥大婚。

    他一口气娶了三个女人,这也是夏朝惯例,选秀初期多择三位妃嫔,分别为中宫皇后,东西宫妃,谓之“三宫”。

    明媒正娶的自然是冯皇后,另外还有高妃和季妃。

    搞笑的来了,冯皇后当时十三岁,初潮未至,还是实打实的小姑娘,完全没法圆房,季妃也是,十四岁,虽然成人,可彼时程丹若已经写完了《妇育指南》,大家都知道,这岁数身骨未成,不易生产。

    唯一圆房的只有高妃,她十六岁。

    不过,无论圆房的是几人,祝灥既然已经成亲,在古代就意味著成人。

    天子亲政之事,不得不摆到了台面上。

    程丹若政治生涯进入最危险的阶段。

    她还可以拖,却拖不了多久,太后垂帘都不得不还政,何况她只是姨妈。大婚后没几天,就有御史上奏,要求她还玺退政。

    那么,程丹若是怎么应对的呢?

    ——稍等,别急着猜。

    因为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事情。

    日本入侵了朝鲜,朝鲜快要亡国了。

    这事儿从春天就有迹象,可当时谁也没当回事,有人以为是道听途说,有人觉得与自家无关,还有人阴谋论,猜测是不是朝鲜和缅甸一样,其实想入侵国土。

    万万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后,汉城没了,平壤丢了。

    朝鲜使臣一波接一波赶到,恳请大夏出兵支援。

    可巧了,大夏此时正处于微妙的博弈阶段。

    祝灥想亲政。

    杨党想赶程丹若下台。

    张文华想上位。

    程丹若想保住自己的地位。

    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碰到了“是否出兵支援朝鲜”的问题,注定就把复杂的问题更复杂化了。

    我简单为大家捋一捋众人的立场。

    少年天子祝灥兴趣很大,虽然还是没有话语权,却频频召见大臣,多年来头一回这么积极好学。

    显而易见,青少年都喜欢刺激和新鲜,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让人热血沸腾的了。

    老师们很欣慰,但明确表示,战争并非儿戏,他只能听,暂时没有发言权。

    以杨峤为首的杨党,主张偏向保守。

    客观地说,朝鲜的表现惹人疑窦,日本一打过来就望风而逃,就算帮他们打走了侵略者,等到大夏撤兵,日本卷土重来,难保他们又故技重施,再次丢城跑路。

    国库的钱不是擦屁股的纸,打仗动辄动员上万,朝鲜值得吗?

    打仗毕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稳妥起见,自然是能不打就不打。真要打,等日本对本朝意图不轨,再动手不迟。

    日本弹丸小国,吞下朝鲜就够费劲了,还有能耐侵犯大夏?

    从利益上来说,此时不便节外生枝。

    他们和程丹若斗争、周旋、妥协了十年,头一次看见了她走人的曙光,这时候打仗,必然将天子亲政的问题延后。

    老话说得好,夜长梦多。

    谢玄英是兵部尚书,他借助此战能走到什么地步,谁都没法预料。

    假如大获全胜,朝鲜俯首称臣(这是他们恳求大夏出兵的说辞之一),他的声望将极速高涨,直接危害到杨党的利益。

    所以,拒绝出兵,让日本和朝鲜打他们自己的去,符合他们的利益。

    张文华是户部尚书,还未入阁,只是计算了打仗需要的银钱,别的没干,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祝灥身上,为他解释打仗所需的前提条件。

    换言之,趁机刷好感度。

    而程丹若赞同出兵。

    “东瀛狼子野心,绝不会满足一隅之地,侵占朝鲜后,必定染指国土。现在我们不打,将来就不是在朝鲜打,而是在辽东打,届时百姓流离失所,故园倾覆,损失更甚百倍。”

    她态度明确,“指望朝鲜战胜东瀛,几乎不可能。东瀛刚经历过战国纷争,举国皆兵,兵力定远不止朝鲜使臣所说的十万,一定还有。再者,如今东瀛的关白叫丰臣秀吉,他可不易对付。”

    而她举荐的人分别是谢玄英,以及昌平侯冯源。

    这无疑是个绝妙的主意。

    既是机会,又是危机,一个盟友,一个政敌。

    最终的结果也不出预料。

    朝廷同意出兵支援朝鲜,昌平侯成了统帅。

    祝灥的人生,自此迎来巨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