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意外之外 正文 第12章 小小的理想

所属书籍: 意外之外

    第12章小小的理想

    常有不知道那天接下来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他感受不到外部世界,以为自己一直躺在床上,事实上却始终坐在灶坑门口。直到有人来买东西,他才恍然发现天已经完全黑了。

    他看一眼时间,答对走客人,匆匆从货架上拿走四样勉强可以算作礼品的东西,前往组长家。

    组长家距离水泥厂并不远,是全市最好的小区之一。年轻女保安在门口的罗马柱岗亭里站岗,美得像是一尊大理石雕塑。常有靠近时,男保安把他拦住,他说明情况并拿出身份证登记才被允许进入。

    院中的欧式路灯照亮各种被修剪整齐的植物和喷泉景观,一栋栋地中海风格洋房被掩映得神神秘秘,带有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此时虽然天已经黑了,但是亮灯的人家不多,窗户黑幢幢的,这显现出它们唯一的缺点——缺少人气。

    常有知道有钱人就是这样,花大价钱买大房子,却很少把它们当成家。

    穿过几栋洋房来在小区中央,再走过半圆形的中央广场,后面位置最佳那栋楼的一层亮着灯光。他按响门铃,不多时一个身材高挑的年轻女人笑脸盈盈地打开门把他让进去。

    屋子是大平层,占据整个一楼,中式原木家具显现出敦厚庄重的氛围。但无一例外,房间里的东西都有些陈旧。

    路过门廊,迎面就是宽敞的客厅,组长正闭目仰在桃木沙发上,似乎一天的应酬让他十分疲惫。

    常有踩上客厅中的地毯,组长揉了揉脸起身迎上来,略带歉意地说:“太累了,睡着了。”

    他拉着常有到沙发前坐下,吩咐女人把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桌子。常有打量着这个女人,年纪应该和他差不多大,笑容端庄,举止得体,既显现出热情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坐上饭桌后常有才知道,这就是组长口中的大娘,是一所重点大学毕业的博士生,精通理财的贤内助。晚餐很丰盛,几样海鲜,另一半是可口的家常菜。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上去养尊处优的女人竟然能有这般厨艺。

    吃饭时常有心不在焉地称赞房子的豪华,组长说这是租来的,景区开发过程中他会在水泥厂后身开辟一个院子,借建造民宿的幌子为自己盖一栋别墅,往后就住在水泥厂里,养些小动物,过田园生活。他还说这几个主题公园会完美还原三十年的模样,可以用作影视基地使用,等公园进入后期施工时顺便把家属房区的主街也开发出来,复原当年的代销点、劳保店、两元小吃什么的,既发挥真正的功能又能烘托年代感,如果常有的妻子有管理能力的话,可以安排她管理这条街道,如果管不过来就经营代销点就行。

    说这些时,组长的态度十分自然,根本没给常有任何表达谢意的机会。大概半个小时,大娘吃完,礼貌地走进客厅旁边的一条走廊里,很远后才响起开门的声音。

    这时,组长像个终于挨走了家长的小孩子一般搬着椅子凑到常有身边,给他点起一支烟,带有几分狡黠说道:“年轻女人不好对付,总是有各种为你好的理由阻止你在家抽烟喝酒。”

    他又拿起红酒杯跟常有碰杯,放下后和颜悦色地问:“你真想通我说的话了吗?”

    常有诚实地摇摇头,“本来已经想通了,可今天上午我又有一个新的发现,证明好像事情不是我愿意相信的那样。”他想起看望工友那天组长对蔡文友那股厌恶的态度,看向别处,“大爷……您好像很讨厌蔡文友啊,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

    组长的脸定格,转瞬又融化开来,“那人一根筋儿,当年跟我唱反调唱得最欢,你爸说话都不好使。我倒不是讨厌他,就是这种人能不见就不见的好。我知道他跟你爸好,他媳妇也跟你妈好,你要是觉得咱们不去看望他不对,改天我就准备点儿东西,你给他送过去。”

    “他早就死了。”

    “死了?”

    “对,前些日子我去过于阿姨家,于阿姨说他离厂没几年就死在南方了。”

    “唉……善恶到头终有报啊……”组长意味深长地长叹一声,“真可是举头三尺有神灵。”

    说话时组长看着常有,那双老练精明的眼睛似乎看穿了他的内心。所以常有明白,这就是组长的回答,虽然他还没有问出想问的问题,但组长猜到了,并且隐晦地给了他答案。

    他忽然间不想听组长继续讲下去,因为讲下去事情就会被证实。如果只是一个模糊的真相还好,如果被证实了,他该怎样面对母亲的恩情和父亲的冤屈?

    又喝一口酒,组长适时停止,“年轻人要学会心里装事,你能装的事情越多,将来的成就就越大。现在跟我说说你对将来有什么打算吧,看我能不能帮上忙。”

    常有也咽下一口酒,有些腼腆地说自己还没有具体打算,现在就是想到外面赚点钱,在满足家庭开支的前提下,尽量攒一部分钱回来开一家便利店。

    说到这他就停住了,然后想说些拜托组长帮忙照顾妻子和孩子的话,毕竟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便利店这种东西对于赵学旺这种身份的商人来说实在是不值一提。可他却见赵学旺听得十分认真,目光充满期待,好像在跟另外一个同层次的人规划什么商业蓝图。

    他忽有一种被赞同的喜悦感,习惯性地把手插进裤兜里,续上刚才的话题。“其实我没有挣很多钱或者做成大事业的理想抱负,就是想开一家小店,能支撑起家庭,顺便照顾家属房区的这些老人们。可能是我看到我妈把我养大太不容易了,所以能想到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也不太容易。我不想离开这。我看过关于便利店的书也调研过城里的很多便利店,我觉得它们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不管多大都只是在卖货。真正的便利店应该具有一种服务特质,为辐射范围内的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便利。我想这个小店应该像我小时候村子里的大柳树,累了可以坐下歇歇脚,闲了可以过来聊聊天,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反正就是我想把小店开成一个既能买卖东西又能让大家互相熟识的场所,要不然现在的人与人之间太冷漠了,完全看不见您这一辈人年轻时那种融洽的关系。”

    “童年。”组长目光炯炯地吐出两个字,“我读过一本书,那上面说一个人对未来的设想大都带有对美好童年的回味。因为童年永远回不去了,所以他们想在未来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

    “对!”常有也是眼前一亮,“我一点也不想生活在大城市,就想在这片土地扎根,我做梦都在回忆小时候跟我妈一起到大柳树那玩的情景,一帮一帮的孩子,女人聊天,老人下棋。”

    “很不错的点子嘛!”组长若有所思,“跟我开发水泥厂的初衷十分相似,让现代人体会过去的简单质朴的生活。不过……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便利店做得最好的是日本,台湾省也不错,那是因为他们有那种人文氛围,但大陆的社会进程太快,相应的人们生活节奏也快,买完东西还要加班或者回家看孩子呢,好像很少有人能去发挥便利店的便利性。”

    “这个我也想过。”常有道,“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构建不同的经营方向。就好比现在,我的小卖店的顾客都是老年人,我进的货物主要是他们需要的。如果开在学校旁边就可以多弄些学生用品,做些在他们消费能力内的餐饮,同时照顾住校生的方便,还可以在购物袋上做些文案什么的,具备一些社会教育的意义。当然,那就是以后的事了,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一家为这些照顾自己比较困难的老人服务的小店。”

    “太好了,太好了!”组长大声称赞,“很多年轻人往往需要经过大风大浪才能沉淀下来回归生活的本真,你现在就有这么简单质朴的理想,实在太难得了。说句到家的话,你干这个永远不能像大爷这么有钱,但你一定比我们这些有钱人生活得快乐,也能给自己家人更多陪伴。太好了。这么干吧,明天你就去选地方,多少钱我给你出,要是经营得好,咱完全有实力干一个全国连锁!”

    “嗯……”常有知道组长会这么大方,可他在感激之余并没有很高兴。“实话说赵大爷,我不想用您的钱,开一家这样的小店十万块钱怎么也够了,我出去干几年应该能攒够。我今天来只是想求你在我不在的时候帮忙照顾我妻子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照顾一个孩子需要的社会关系太多了,只有您能帮我。”

    “社会关系倒是小事,多少个当官的求我把投资算作他们的招商引资成果呢,我说句话就能办很多事。”组长目光中满是不解,“十万块钱对你来说应该不是小数目,你为啥不想用现成的,非要自己去赚?我又不要利息,赔了算我的,挣了算你的。”

    “就是这样我才不想用。我也说不明白,我始终觉得付出之后的收获才有成就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踏实,您一下子支持我达成目的我有点不踏实。”

    “哈哈哈!”组长大笑,“那你可大错特错了,现在已经不是靠劳动改变命运的时候了,人得学会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我现在就是你最好的资源啊!别说你现在身无分文,就是翡翠湖的老板不也巴结我想利用我的资源么。不过你骨子里有这份要强是好事。这么着吧,我们走正常的投资合同,合同里会规定我投资的金额以及对你的营业额的要求,盈利后我拿一部分分红。这样既能满足你的虚荣心也能督促你好好经营。咋样?”

    “虚荣心……”常有傻了,简单三个字概括了他刚才的话。他忽然觉得自己在这个打拼多年的老人面前基本是透明的。

    组长又严肃地强调:“有了合同就证明这不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或者看你可怜才给你钱,这是我在投资一个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创意。怎么样?”组长站起来,开玩笑又不失认真地伸出手,“如果你同意,明天咱们就操作,你肯定比我的旅游区先一步干起来嘛,常老板。”

    常有被打动了,虽然虚荣心还在作祟,但投资、合作、分红等字眼儿给了他另一种荣誉,一种被成功人士肯定的荣誉。他从兜里伸出手,跟组长白胖有力的手握在一起。“谢谢您,赵大爷,我回头就着手准备,然后跟你详细汇报。”

    地面上传来一声不易察觉的声响,两人一同朝地面看去,看到是父亲宿舍里那截竹片。常有弯腰捡起来,起身的刹那,他注意到组长的脸色异常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