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花好月半圆 正文 第138章 最团圆的年。

所属书籍: 花好月半圆

    第138章最团圆的年。

    在东北,因为有火炕在,外边越是数九寒冬,被窝里就越舒服,人也就越起不来早。这北方特色的“大通铺”,就像冬天里专司赖床的神灵,有着不知多少双手,能把人死死按在被窝里。所以等到林芳照和戴守峥早上醒来时,林家那几口早都悄悄把饭做好了。

    昨天下午,柳福慧就已经在二人西屋的炕头放好了今年专门给他俩买的新衣服。林家的规矩,每年过年,不管儿女多大了,林爸林妈都会给孩子买身新衣服,像模像样地迎接新的一年。

    今年给林芳照的,是件带着白绒边的红色小袄子。戴守峥早已经是林家的新成员了,自然也有份儿,给他的,是件宝蓝色的棉马甲。

    三四十岁的人了,还有爸妈给买过年的新衣服,这得是多大的福气啊。所以两口子一起床,就高高兴兴地换上新装。到镜子前一照,真是周身喜气洋洋,就像把年味儿穿在了身上。

    东北农村,过年最隆重的,就数晚上那顿年夜饭了。

    所以相对于晚上而言,早上和中午,一般都简单吃点儿,倒出空来好赶紧忙活年夜饭。而且为了这餐饭,经常是全家齐上阵,堪称年度最浩大的做饭工程。

    对于林家而言,这是新女婿第一次来家过年,女儿还有了身孕,真是喜上加喜。所以这个年更值得好好准备。林家人是铆足了劲,要大干一场。

    前天大集,林大成专门买了条10多斤重的大鲤鱼,养在外屋地的大盆里,就等着年三十做。

    这大鲤鱼就像刚从年画里蹦出来的,圆滚滚、肉夯夯,肥到每个鳞片上都泛着淡淡的金光。那盆虽然已经是特大号的,但这鱼在里面,尾巴仍得扫着盆边伸不直,所以只能静静地待在盆里不动弹。林芳照朝大盆踢一脚,鱼才会随着水波的微微晃动,慢悠悠地转一转身。

    “这鱼这么大,咱光吃这条鱼,也吃饱了啊。”戴守峥终于争取到了一点剥葱的活,他一边剥葱皮,一边看着盆里的大鱼。他是真心觉得岳父家的啥都大。房子大,院子大,果园大,菜地大,猪大,鸡大,连鱼也这么大!

    “我们家以前吃的鱼,撑死只有这一半大。这不是今年你回来了嘛,我爸妈高兴,所以就买了条这么大的。”说着,林芳照又踢了大盆一脚。

    “我这女儿啊,打小就皮。”林大成正从外面拎进家一只五彩大公鸡,看着女儿都要当妈了,还像小时候一样调皮,他宠溺道,“每次盆里养了鱼,她都要踢几脚,也算从小踢到大了,没办法。”

    戴守峥也跟着笑。他再次确认,自己娶回家的这大宝贝疙瘩,确确实实是被爸妈从小宠到大的。

    做年夜饭,并不比准备一场小型宴席轻省多少。

    年夜饭餐桌上的,净是些功夫菜,每道菜装盘前,都要经过层层工序。单是那鸡和鱼,就不是一般地费事。鸡得现杀,拔毛开膛剁成块;鱼得敲晕了,开膛去鳞切成段。之后还都得炖上老半天。而且还要做别的菜呢,所以家里的大锅小锅都用上了,也没显出多余来。

    后来,要做的菜实在太多了,戴守峥也终于被召唤出“替补席”,能分到摘菜、备料之类的活儿了。

    但林芳照现在肚子里还有一个,全家都坚决不让她上手干活。她也就彻底变成了个甩手掌柜的。要么嗑嗑瓜子,要么吃吃糖葫芦,这边遛一遛,那边窜一窜。有热闹了,就凑近看热闹,菜快出锅了,就负责尝咸淡。爸爸,妈妈,丈夫,弟弟,这世界上最亲的几个人,都把她当宝一样呵护,让她不知不觉间,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年夜饭里,当然少不了过年饺子。林芳照爱吃芹菜肉的馅儿,所以每年过年,林家包的两种馅里,必有一个是芹菜肉的。

    今年的,是芹菜肉和三鲜馅儿。

    林英耀负责和面,林大成调馅儿。面、馅儿都准备好了后,林家人就开始上炕包饺子。柳福慧是包饺子主力,戴守峥擀皮,林芳照气氛组,林大成和林英耀轮流去厨房看着锅,一抽出空,就进东屋帮忙。

    面板上放了一个小盆,里面装着不少崭新锃亮的钢镚,有一块的,有五毛的。柳福慧每包几个饺子,就会往其中一个放一枚。

    戴守峥还是第一次遇见往饺子里包钱的,他觉得新奇。

    柳福慧解释,这是寓意“招财进宝”、“前途似锦”,老辈留下来的规矩,小一辈照着做。一代代传下来,就没断过,算是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了。等吃饺子时,谁吃到的钱越多,来年的福气就越大。

    戴守峥喜欢这习俗,扭头对一边的林芳照道,“这习俗挺好,我等跟我表哥他们也推荐一下。”

    “好啊,我觉得表哥表嫂一家也很重传统。”林芳照此时已经彻底被排除到劳动力之外。她坐在炕上,搂着那个装满各种糖果、干果、水果的大笸箩,一会儿给这人的嘴里塞块糖,一会儿给那人的嘴里塞瓣橘子,也是没闲着。

    电视里放着中央台过年的专题节目《一年又一年》,实时同步着大江南北各地此时的过年民俗。节目里时而是东北这边的白雪皑皑,时而又是南方那边的绿树红花。观众随着镜头的切换,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南北方年俗的巨大差异。林家几口包着饺子聊着天,偶尔看眼电视,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慨我们国家真大。一般小国里,怎么可能把年过出这么多的花样。

    等到东屋的饺子都包好了,林英耀把饺子端到厨房,收拾好面板,之后就在炕上放上了一张大号饭桌,随后开始挨样往桌上端已经做好出锅的美味菜肴。

    林大成负责架火煮饺子。外面冷屋里热,所以厨房里真叫个热气腾腾,半个厨房的上方,都被白色争气笼罩,如同仙界的倒影。柴锅火快,水开后,饺子没下多久,就像一群小肥猪一样在锅里浮了起来,随着勺子的搅动,在这口大柴锅里游来游去。

    快好时,林大成又用凉水浇了几下,等最后饺子再次浮起来,饺子皮和馅已经分离时,他便开始往外盛饺子。

    头两碗,每碗盛三个饺子,碗上摆了双新筷子,林大成给两个灶台上各放了一碗,又舀了几勺饺子汤,打开门泼到了屋门口。

    戴守峥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林大成虔诚道:“这啊,是敬祖先和神明的。”

    “哦!”戴守峥了然点头。在东北遇到的这些慎终追远的习俗,是如此令他触动。很多这样的老规矩里,都凝结着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可他在北京却连接触都没接触过,不得不说有些遗憾。他又在心里盘算,等孩子生下来,他会和阿照一起把这些年俗重新捡拾起来。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正是被这种动人的点滴,一点点塑造的。

    等到一盘盘刚出锅的饺子端上了桌,年夜饭就齐了。

    电视上,春晚也已经开始了。

    全家人都上炕,整齐地围坐桌前,饮料代酒。

    戴守峥忍不住拿出手机,站起来拍了好几张年夜饭的全景照。

    太壮观了,大大小小能有二十多道。他在大姨家过年,也从来没一次吃过这么多道菜。那条酱焖的大鲤鱼,盘在比盆都大的大鱼盘里,被摆在桌子的正中间。相比之下,装其他菜的大盘子,仿佛都有了几分秀气。小鸡炖蘑菇,红烧排骨,水晶肘子,四喜丸子,凉拌海蜇皮,炸海鱼,肉皮冻,炒茧蛹,猪血肠,装满虾蟹贝的海鲜大拼盘……每人面前还有一大盘冒着热气的饺子。戴守峥真心觉得,做这么多,恐怕是受了桌子的限制。如果桌子再大些,还不知道要多做多少呢。

    林大成坐在柳福慧的身边,他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然后又笑看着桌边的一儿一女,还有自己这么得意的女婿,“今年咱家这年呀,是林家有史以来,人口最全的一个年。女儿女婿,还有你们的小宝贝儿都一起回家来了,咱家的人丁,真是从来也没这么兴旺过。我和你们妈妈呀,是真心高兴。这年夜饭,已经是尽我们所能了,你们几个,就只管吃好喝好。来年,女儿会顺利生下小宝宝,咱们全家都太太平平,健健康康!”

    三个小辈也纷纷举起了饮料杯子,在这浓浓的年味中,喝下了对来年最好的祝愿。

    他们吃晚饭时,村里就已经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有的家年夜饭吃得早,吃完饭后,就出来放鞭炮。

    林芳照转身爬到窗户边,擡手抹去窗玻璃上的白气,好奇地向外张望,“哇,他们都开始放炮了!”

    林大成笑道:“不用眼馋他们,咱家也有,今年我也买了很多!”

    戴守峥闻言立即激动了起来,“是吗?那我们能放鞭炮吗?”

    林大成把刚吃出来的一块钱钢镚放到柳福慧的碗边,“当然能了,不光能,还有很多呢,我买了好多样呢。”

    北京早就禁燃了,戴守峥也多少年没摸过鞭炮了,今年在岳父家竟然还能过上这样的瘾,戴守峥顿时心痒起来。

    等吃完饭收拾好,林大成就把买好的鞭炮拿到了院子里。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出了屋子,柳福慧也穿得保暖,一起跟了出来。不知什么时候,天空已经飘起了雪花,地上也积上了薄薄的一层雪。

    林大成在院子中央,把鞭炮整齐摆好。大地红,二踢脚,呲花炮……一摆摆了一长溜,真是管够。

    戴守峥和林英耀,已经摩拳擦掌等不及了。

    邻居桃桃婶家的鞭炮声刚停,林家这边就开始了。老少三个男的,挨着样地点火,林家院子上方,顿时闪耀起了绚烂的烟花。背景里的院门外,是五颜六色的彩灯在闪耀,还有两个肥硕的大红灯笼在霸气地宣告着,新的一年马上就来到了。

    林芳照搂着妈妈站在一边,在这一片五彩夺目的烟花下,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送别猴年,迎来鸡年。

    院子里的每个人脸上都是发自心底的笑容——

    新的一年,祈福每个人,都健康平安,无病无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