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守陵娘子山食纪 正文 第212章 宰猪宴外客

所属书籍: 守陵娘子山食纪

    赶在中秋节的正午之前,惠陵十九个陵到齐了。

    胡家文从山上跑下来,他在人群中穿梭,询问了好几个人,在最后赶来的文治侯陵摆的摊前找到陶椿。

    “陶陵长,猪宰杀好了,什么时候擡下来?”胡家文问。

    陶椿以手遮眼看一眼天上的太阳,说:“现在就擡下来。”

    胡家文“哎”一声,又忙不叠跑开。

    “宰猪?”站在陶椿旁边的陵户听到只言片语,他看向陶椿。

    “今天中秋嘛,大家有缘齐聚在一起,我们庆祝庆祝。”陶椿笑着说一句,转身离开。

    演武场上立的木桩上蹲着人,陶椿挥手赶人下来,她借用一下将军陵陵户带来的铜锣,走上最高的一个木桩子敲响铜锣。

    “咚咚”两声,演武场内外的人齐齐转身朝陶椿所在的位置看去。

    “晌午了,该散集做饭了。今儿是中秋,也是我们安庆公主陵头一个开集的日子,为庆祝我们在此相聚,为慰劳诸位不辞辛劳的奔波,我们安庆公主陵宰杀了两头肥猪。”陶椿往山上一指,说:“肥猪已宰杀,也分割好了,待会儿各个陵派一个人去领五斤肥猪肉,晌午吃顿新鲜的猪肉。”

    这是大伙儿没想到的,非亲非故的,而且正值猪长膘的时候,安庆公主陵竟然舍得宰杀猪。

    “陶陵长大气啊!”有人吆喝一声。

    陶椿一笑,说:“不止我大气,我们全陵的陵户都不是小气的人。”

    “对对对,感谢安庆公主陵的陵户们慷慨分肉。”春仙大声喊。

    安庆公主陵的陵户闻言纷纷咧开嘴笑。

    宰杀好的肥猪擡下山,陶椿看见了,赶在喧闹声沸腾前,她高声补上最后一句话:“月圆人平安,祝我们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快乐!”众人齐呼。

    山陵使跟老陵长坐在一起,见陶椿在欢呼声中一跳一跳走下木桩,他扭头说:“这个陵长选得好。”

    老陵长点头,他在纸上写几个字递过去,山陵使接过一看,笑了。

    老陵长努力弯一下嘴角,在他看来,山陵使也是极好的。

    “外陵的客人到这边来。”胡家文举着手高声喊。

    胡家全带人擡着三筐碎肉走到青石路旁边,他高声喊:“安庆公主陵的陵户到这边排队,一家出一个人,不要来多了。”

    今天宰杀的两头猪是今年最先出生的一窝,断奶后吃煮熟的番薯渣,番薯渣吃没了又有鲜嫩多汁的青草和树藤,接着又是油饼混着猪草煮成猪食喂养,这大半年来,猪嘴没亏过,虽还没过冬,猪身上的膘可不少。两头猪放血刮毛后有一百九十多斤,十八个陵的陵户分走九十斤,安庆公主陵的陵户每户分得两斤,骨头、内脏、瘦肉肥肉随便选。

    小核桃排队领两斤排骨,一共五根,胡家全另外又挑一根猪尾巴给她,她嘴甜地谢过胡二伯,乐颠颠地抱着排骨离开。

    领到肉的人相继离开,外陵的陵户也跟着借宿的主家回去,早上陆陆续续扛来的东西,跟着新主人又回到土屋里。

    陈雪和虎狼队领着临近晌午才赶来的八个陵的陵户就近安排,胡阿嬷老宅的土屋、胡长生家的两间新房、邬二叔家的土屋、雪娘家的土屋、就连河滩附近两座没封顶的土屋也安排人住进去了。反正这时候不冷,睡在没封顶的土屋里也不会有事。

    “这一排新砌的灶都是为你们砌的,这几个泥巴干透的灶都能用,你们带的有锅有釜就摞上去烧火做饭,没带锅釜就找主家借。”陈雪讲解。

    “我们自己带的有铁锅。”文治侯陵的陵户说,“对了,陈管事,咋没见你们陵卖陶器?六月份的时候,我们陵有两个陵户回去说你们陵烧制了好多陶器,我们想来买点。不过听说还能拿番薯和花生换什么粉条,要等到秋冬,我们想着秋收后过来再买陶器,一趟给带回去。眼下既然来了,我们先买些陶器回去,还没卖完吧?”

    “我听说澡缸、水缸、粮缸、酒壶和花瓶卖完了,其他的估计还有,陶器的事不是我负责,下午我给你们引见花管事。”陈雪闻到肉香了,她吸着肚子憋住咕噜声,接着说:“你们先歇歇,吃过饭我们在演武场见。”

    “行,劳烦了。”

    陈雪回一句客气,她大步离开,然而人离开了香味还在,家家户户不是炒肉就是炖肉,陵里吹拂的山风像是在肉锅里打过滚,满身的肉香。

    “瓠子炖排骨出锅了。”邬常安端着砂锅出来,说:“三妹,你跟小核桃洗手了吗?”

    陶桃牵着小核桃去洗手,山陵使也跟过去。

    邬常顺跟着端一钵蒸蛋出来,陶椿跟在后面端一钵青椒擂茄子,晌午就三个菜。

    一人一碗米饭,人都上桌了,邬常安招呼山陵使先动筷。

    山陵使挟一根排骨吃,不是他鼻子出问题了,这锅排骨是真香,肉嫩不柴可以理解,毕竟猪还没长到一年,但肉丝越嚼越香,肉下肚了嘴里不腥就让人惊讶了。

    “这是两年的猪还是一年的猪?”山陵使问。

    “大半年,不,半年,我记得今年二月份的时候母猪才下第一窝猪崽。”陶椿看向邬常安,问:“我没记错吧?”

    邬常安点头。

    “猪嫩肉不香,看来这句俗话也不能实打实地保真。你们陵里的猪养得挺好,半年的猪养成这个样子能出栏宰杀了,过后我让其他陵的陵户跟你们学学。”山陵使老毛病又犯了,扛着耙子要来捞公主陵的养

    猪经验分给其他陵。

    “我们陵的牲口喂得好,煮熟食喂,哪怕是草木旺盛的春夏,每天也要喂一顿熟食。”陶椿琢磨着公主陵的养猪经验难复刻,仅是分工明确就能难倒一大批人,不光在于喂食的东西上,于是坦诚地说:“我们陵里有粉条作坊,还有油坊,全年有番薯渣和油饼喂猪。山陵使要想让其他陵跟我们学,把番薯剁碎晒干存下来煮熟喂猪就行了。”

    山陵使一听立马打消念头,光是剁番薯晒干存起来,十陵有九陵做不到,更别提还要煮熟食。

    陶家还没吃完饭,陵里又热闹起来了,陶椿坐在院子里能清楚地看见往演武场聚集的身影。

    小核桃和陶桃一丢碗立马溜出门,姜红玉回屋睡午觉,邬常顺去灶房洗碗,邬常安进仓房收拾上午换回来的东西。院子里的柿子树下,只有陶椿和山陵使,二人有来有往地谈论此次开集有何不足,说到最后,二人一致认为没有不足,唯有时日匆忙带来的货物紧缺,导致集市上货物种类少数量也不多。

    山陵使连着喝完两杯茶水,估摸着时辰差不多了,他喊上陶椿去演武场说正事。

    陶椿回屋把姜红玉喊醒,免得她此时久睡,夜里睡不着。

    山陵使等了好一会儿,才等到他们一家一起出门。

    演武场上,每个陵带来的货都换出去了,货出手了他们也没闲着,大伙儿四处走动着询问他陵缺什么自己陵有什么,争取下一个开集的日子能包袱款款地来,再满载而归。

    “山陵使来了。”

    “山陵使给我们陵长写信说这次开集有重要的事宣布,也不晓得是啥事。”

    山陵使在众人的注视下走上陶椿之前站的木桩,不用他提醒,下面的人都安静下来,且往一起聚集。

    等挪动的脚步声也消失了,山陵使开口说:“第一件事跟集市有关,每月的月中安庆公主陵开集,各个陵的陵户自行过来。除此地外,不能在第二个地方有大规模集市。第二件事,太常寺的录事官和小卒于每年三月、六月、九月的月中准时将一干俸禄和零散的货物送到安庆公主陵,之后由各个陵的陵户在陶陵长这里领走俸禄。都听懂了?”

    山陵使看众人纷纷点头,他接着说:“第三件事跟安庆公主陵的陶陵长有关,用番薯做粉条就是她琢磨出的方子,这个方子在两个月前通过我献给了朝廷,用来救济灾民。安庆公主陵祭田少,陵里种稻的水田只有西北边的那块河滩,故而安庆公主陵在口粮上有所不足。用粉条换米面是安庆公主陵陵户饱腹之法,此次陶陵长冒着方子被大众所知的风险献出方子,是大德之人。故而我在此宣布,惠陵十九个陵,此后只能由安庆公主陵开作坊生产粉条出售,外陵不得插手这门生意。”

    演武场上有片刻的死寂,几瞬后,窃窃私语声响起。

    邬千蕊昂着头看向她外陵的同窗,兴奋地说:“这下你相信了吧?山陵使亲口说的还会有假?我堂嫂真把粉条方子献出去了,她不是传闻中的那等人。”

    “安静!安静!”李西峰高声喊。

    窃窃私语声压下去,山陵使继续说:“第四件事是关于陵里作物种植,安庆公主陵这里有榨油机,可以榨花生油,也可以榨菜籽油。我跟朝廷讨来菜籽种,菜籽种已送来,目前就在安庆公主陵,稍后由陶陵长发放给诸位。你们把菜籽种拿回去,秋收后播种,明年夏季收割,届时拿菜籽来安庆公主陵榨油。”

    说罢,山陵使点一下李西峰,李西峰也走上木桩,他从袖子里掏出一沓纸。

    “这是我想法子寻来的方子,一半出自宫中,一半出自民间,方子各种各样,有做卤豆干的、取花做胭脂的、取猪鬃做毛刷的、取黄鼠狼的毛做狼毫的……一共十八张,各个陵领一张,回去想法子把东西做出来。”山陵使点了点陶椿所在的位置,玩笑一句:“陶陵长领着安庆公主陵的陵户一个劲掏你们兜里的钱粮,你们可别把他们养成大地主了,要反过来掏他们的兜。”

    陶椿:……